牛奶.jpg

味全公司曾經做過一次行銷調查,

關於台灣市面上鮮奶的調查。

 

味全先請一批測試者喝著幾杯鮮奶,這幾杯鮮奶都是不同品牌,

並沒有在玻璃杯上貼上品牌標籤

所以試喝人員喝的是看起來長得都一樣的鮮奶。

測試結果,八成以上的人都認為同一杯鮮奶好喝,

那一杯是味全的

這個結果還沒讓試喝人員知道。

 

味全再繼續進行第二次試喝,同樣的鮮奶,

而這次,他們在玻璃杯上貼上品牌標籤,

讓試喝人員清楚知道喝的每一杯的品牌名稱

測試結果,有的說「統一」感覺好喝,有的說「光泉」感覺好喝,

只有少之又少的比例認為味全的好喝

 

這個數據資料讓味全最後做了一個重大決策。

他們後來推出了「林鳳營鮮乳」。

並且找了形象清新的張艾嘉代言。

而在瓶身正面上,看不到「味全」這兩個字。

 

現在「林鳳營鮮乳」成了濃純香好喝的代名詞。

 

再說一個例子:

 

1940年,一家公司新推出一種可以取代奶()油的人造奶油-瑪琪琳Margarine

結果銷售不佳,消費者沒有接受這項產品。

問題不知道出在哪,公司請了行銷專家Cheskin來解決。

Cheskin在仔細研究過真奶()油跟人造奶油-瑪琪琳之間的差異後,

他做了一項實驗,

把原來是白色的瑪琪琳在製作過程中加了黃色食用色素

讓瑪琪琳的成品看起來像真的奶()

然後他準備了真的奶油與改變後的瑪琪琳,

不貼上任何標籤請消費者試吃,

結果受試者吃不出來其中的差異。

 

Cheskin建議產品名稱改為「皇家瑪琪琳」,並在包裝上加覆一張錫箔紙。

接著他又做了一項口味測試,

他把原來白色的瑪琪琳跟錫箔紙包裝的黃色皇家瑪琪琳放在一起,

請消費者試吃哪一種較好吃?

事實上這兩種試吃品的配方完全相同,添加色素並不會影響口感

然而結果顯示,消費者認為

錫箔紙包裝的黃色皇家瑪琪琳比較好吃。

 

這就成了大家早上吃土司麵包時,會抹上的那一層奶油。

 


 

 

 

在消費者感覺認定中

味全的品牌是醬油比牛奶好喝,

所以即使它的鮮奶真的品質優秀,

但是牌子老,沒人鳥。

消費者認同的卻是透過廣告包裝出來的其他品牌。

See~

同一座牧場生產出來的牛

換了個包裝品牌就可以有濃純香的高品質效應,

選了對的人代言,就會讓人相信家裡真的養了一頭牛!

 桂綸美.jpg

↑桂綸美延續著與張艾嘉相同特質代言,同樣帶入優質的清新健康形象,而更為年輕。

 

 

換個方式說,

一小瓶味全咖啡賣30你買不買?

那「貝納頌」呢?

呵呵呵~妳懂我的意思嗎?

是不是用什麼阿拉比卡咖啡豆其實真的不是重點。

 貝納頌.jpg

 ↑味全的

而瑪琪琳的例子告訴我一個訊息,

奶油就該是黃色的。

所以白色的(人造)奶油並不符合消費者既有的產品印象

問題不是出在口味或真假,

而是一種感結

 

以上兩個案例,都說明了一件事,

消費者對產品包裝(品牌)的感覺或印象,會轉移到這項產品本身,

這叫做「感覺轉移效應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cjean05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